宁夏清悟凌电子产品有限公司

王安石《县学记》 与繁昌学宫


发布日期:2024-12-03 09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89


王安石《县学记》 与繁昌学宫

本文转自:芜湖日报

张念秋

中国最早的训诫机构“庠”出现于4000多年前的夏朝,至西汉又分为中央和处所两种,中央的称为太学,处所上的称为学宫,以实验礼乐教诲、培养儒学东说念主才。行动古代父母官办学校,学宫一般遴选“前庙后学”的规制,既是祭祀孔子的文庙,亦然培养生员的学堂。

南唐升元年间(937—943),割南陵五乡重置繁昌县后,以延载乡(新港)为县城中心的繁昌就仍是有了学宫,学宫地址在城南,但跟着朝代的更迭,社会的漂泊,这处学宫很快就毁灭了。直到宋朝庆积年间从头修建学宫,才承续了兴学的一脉起源。

商周时辰,在井田制基础上建造了许多党庠、遂序等学校,其后随井田制的剖释而毁灭,许多学校干脆变为寺院,一直到宋朝都所以重“庙”轻“学”为传统,重祭孔而轻办学。北宋时朝廷意志到办学的进犯性,政令上作念了许多由“庙”向“学”滚动的勉力。宋仁宗庆历四年(1044)三月,朝廷诏告宇宙州县应当立学,并明确了办学的表率,比如一个县的士子学童满两百则不错设馆办学。其时的繁昌是个小而偏僻的小县,按照模范根蒂够不上办学条目,但知事夏希说念很思借此契机让本县学子能更好地给与西宾,便筹措经费,于1047年在县衙南面修建了一座学宫,修建完成后,请时年27岁的鄞县知事王安石作《繁昌县学记》,王安石在文中夹叙夹议,聚拢其时“庙”“学”滚动的配景和渊源,将夏希说念办学的奇迹援救了一番。

南唐升元年间的繁昌旧学宫唯有颜回一东说念主的泥像,新建的学宫却加多了子夏、子路等十位孔子门生即“孔门十哲”像,在大殿东西两侧又增建了两廊,还故意修建了学堂和师生的寝室。王安石感叹,夏希说念的繁昌学宫既传承了古时办学的优良遗凮,又不逾矩于朝廷政令和其时习俗,是值得作传以紧记的。

半个世纪以后,繁昌的这座学宫几经露宿风餐又已憎恨,到宋徽宗崇宁年间,知事舍法之在县衙东面重修了学宫,但尔后数十年间,繁昌学子考中者寥寥,坊间便听说学宫地址不利于科场。于是宋高宗绍兴年间,知事傅巩遴选学子的提议,将学宫仍迁回到城南原址,但建好不久即毁于大火之中。

南宋绍兴三十年(1160),刚上任不久的知事曾觉(宰相曾公亮后裔)见焚毁的学宫残破不胜,举行春秋释祭庆典时,牌位竟无处安放,只可供于别处。祭祀的糟跶贡品也只临时取用,生员东说念主少,便由仕宦拿着器物凑数,果然是不行体统。曾觉荒谬感叹,但官银匮乏,曾觉便最初捐钱倡议重修学宫。此时恰逢春考,揭榜时繁昌学子竟榜上着名,学子们驱驰相告,以为这是被县令的至心所感,于是纷繁跌荡不羁。重修工程于六月驱动,冬十一月达成,共建学屋30间,还设有学堂、厨房、浴室等,可谓高门大殿,长廊广堂,既亮堂洁净,又高古雅致。从长久计,还将官府的废田和芦滩地的收入行动学宫的薪资用度,这果然是功在现代利及后世的民气工程,但仅过了几年,又一场大火将其吞没。

学宫的数次焚毁让官府和士民得出论断,繁昌靠近大江,盗贼豪恣,陶瓦穷乏之下只可用芦草苫盖屋顶,学宫又离市井太近,稍不钟情,一星火苗便能俄顷成燎原之势。于是到南宋,孝宗淳熙年间,知事单偁将学宫迁于县衙东北一角,因建造简短,二十年后所有这个词崩塌损毁。

宋宁宗庆元四年(1198)夏,知事陈汝积决心复建学宫。1199年秋,新学宫建造完成,一时气候万千,正式宏伟。新学宫有殿堂三间,七门十二说念廊,师职学员齐有屋舍斋房,祭器书本无一不俱,厨房浴室无一不全,又绘“孔门十哲”像供奉于两侧殿堂。最为特等的是,新学宫还别出心裁建了“三贤祠”,列于其中的“三贤”是写过《繁昌兴造记》的曾巩、写过《县学记》的王安石和曾任过繁昌知事的蔡确。

宋朝繁昌学宫的终末一次重修,是嘉定七年(1214)繁昌知事王习之的重建。然后朝代更迭,由宋到元,由元到明,其间应罕有次修葺。直到来日顺元年(1457),繁昌县城由延载乡(今新港镇)迁到金峨上乡(今繁阳镇),学宫也随之迁址新造,再次履历数次改迁重修,终末定址于峨溪河滨,也便是今天的夫子庙所在地。